在藥品(如防潮片劑)、食品(如餅幹、奶粉)及新能源材料(如鋰電池隔膜)的包裝中,水蒸氣滲透是導致產品受潮、結塊或性能衰減的主因。包裝水蒸氣透過率測試儀通過模擬不同溫濕度環境,量化包裝材料對水蒸氣的阻隔能力,其操作規範性直接影響檢測結果的有效性。
一、關鍵作用:
該儀器主要用於評估包裝材料(如鋁箔複合膜、塑料薄膜、鍍鋁紙)的水蒸氣阻隔性能,為包裝設計提供數據依據。例如,藥品包裝需確保在38℃/90%RH條件下透濕率低於100g/m²·24h(防止潮解),食品包裝則要求在23℃/50%RH下透濕率匹配保質期需求(如餅幹包裝需<5g/m²·24h)。其檢測原理分為電解法(通過水蒸氣電解電流計算透濕量)、紅外法(檢測水蒸氣吸收峰強度)及重量法(測量透濕杯增重速率),不同方法適用於不同材料與應用場景。

二、操作注意事項:
•樣品預處理:測試前需將包裝材料裁剪為標準尺寸(如圓形Φ100mm或方形100×100mm),避免邊緣毛刺(用光滑刀具切割);若材料有印刷層或塗層,需明確測試麵(通常測試與產品接觸的內層)。樣品需在標準環境(23℃±2℃,50%RH±5%RH)中平衡24小時,消除環境應力影響。
•測試環境控製:根據標準(如ASTM E96、GB/T 1037)設置測試條件——高溫高濕(如40℃/90%RH)用於加速測試,常溫常濕(如23℃/50%RH)模擬實際儲存環境。需定期校準溫濕度傳感器(誤差<±1℃/±2%RH),確保腔體內環境穩定(波動<±0.5℃/±3%RH)。
•透濕杯操作:透濕杯內裝入無水氯化鈣(幹燥劑)或蒸餾水(增濕側),樣品夾緊後需檢查密封性(用凡士林或專用密封脂塗抹邊緣,避免漏氣)。若使用重量法,需保證透濕杯懸掛平衡(避免傾斜導致液麵高度差異影響蒸發速率)。
•數據記錄規範:測試過程中每小時記錄一次透濕量(或每24小時計算累計值),避免頻繁開箱幹擾溫濕度平衡;若出現異常波動(如透濕率突然升高),需檢查幹燥劑是否失效(結塊變色需更換)或樣品是否破損(如薄膜出現微孔)。
包裝水蒸氣透過率測試儀是連接材料性能與產品保質期的“橋梁”。隻有嚴格遵循操作規範,才能精準量化包裝材料的防潮能力,為產品的“幹燥儲存”提供科學保障。